上一页|1|
/1页

主题:海归硕士投上千份简历石沉大海 留学1年花30万

发表于2013-06-06

国内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谢安(化名)为快速拿到硕士学位去英国留学一年,期间花费达30余万元。两年前,谢安学成归国,带着“海归硕士”光环的他却在找工作的道路上接连受挫:投递上千份简历石沉大海,找工作至今未果。如今,投简历已经成了他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症结

没有招聘季、应届生概念,错过“秋招”;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充分的准备,过不了面试。

心得

工作重在 “自适”,一是自己要认可这份工作,一是这份工作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发表于2013-06-06

读本科期间,谢安的学校是国内知名的985、211工程重点大学,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而到英国,他转向学习管理学,“当时觉得,选个新专业可以扩大就业面。”

本科毕业时,谢安曾有过直接工作的念头,但是他没有明确想从事的行业,也从来没有去过招聘会,“想工作的愿望不强烈,家里又想我留学,也就去了。”

结果,谢安这样描述自己在英国的生活,“到了英国,相当于换了个地方上网。”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好,谢安在求学期间并没有特别为未来做什么准备。对于所学的专业,他甚至有一点失望:“商科也就是个唬人的东西,没有学到什么专业技能。”


发表于2013-06-06

作为在2012年毕业的应届生,他错过了“秋招”这个关键时期,也并未利用好自己应届生的身份,“没有招聘季、应届生等的概念,我以为找工作是个简单的事情,从来没有认真关注过这一块的资讯。”

直到12月,通过父母的关系,谢安找到了一家报社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我只做了三个月就主动辞职了。”

谢安母亲告诉记者,当时带谢安的老师曾指出他不适合做这一行,“可能这个事情对他有些打击,即使后来他的老师做了改观,他的自信心却回不来了。”


发表于2013-06-06

专家分析>>>

竞争形势不比20年前

谢安并不是个例,当今社会“海归”变“海待”的人越来越多。针对这种状况,记者联系到了四川省社科院胡光伟教授。

发表于2013-06-06

“说到‘海归’,20年前值得骄傲,但现在却不是骄傲的资本了。”胡光伟说,如今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回国后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对职位要求过高,自身也不是特别突出(的那部分海归)就会被淘汰。”


发表于2013-06-06

胡光伟指出,好学校也不一定个个都是好学生,“市场不会因为他们是海归而优先选择,社会能提供的职位又有限,大家都要通过自身努力竞争获取。”胡光伟建议,“海待”们可以适当放低就业要求,并且指出有留学想法的人也要根据自身状况来选择。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