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

主题:70后”一代开始主导怀旧消费?

发表于2013-06-27

《泰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用“接地气”故事赢得火热票房 “70后”一代开始主导怀旧消费?

发表于2013-06-27

从《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到《中国合伙人》,有着“70后”年代背景的一群导演、演员群体用“接地气”的故事赢得火热票房。

发表于2013-06-27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大众文化学者张颐武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阶段,意味着由“70后”所主导的记忆消费借助影视符号确立了一代人的主体性。

发表于2013-06-27

“‘70后’终于有了青春自传。”张颐武说,“虽然这距离他们应该被关注的时机已经过去了10年。”

发表于2013-06-27

张颐武说,从文学创作上看也是这样,“70后”的代表作家在传统文学和市场文学两种代际之间,又两头不靠。

发表于2013-06-27

在被“错过”10年之后,“70后”零散在各处的声音逐渐加强和聚拢。他们的叙述不模仿上一代人也不趋同于下一代人,而是保留独特时代烙印,那就是对财富的敏感和焦灼:《中国合伙人》,有人说它是对青春的“升华”,看完影片浑身会涌起创业的冲动;但也有人犀利地指出,像《中国合伙人》这样的励志片励的不是志而是钱。

发表于2013-06-27

钱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圭臬。这和欧美主流鼓励追求个性自由、回归心灵的主旨大相径庭。

发表于2013-06-27

或许这种对财富理解的局限性正是“70后”一代人成为社会中坚力量之际真实的苦恼。

发表于2013-06-27

《致青春》与以往校园片最大不同之处是直率地反映了没钱的烦恼,张颐武说《致青春》“第一次在电影史上浓墨重彩地表现了为钱焦虑的青春期”。

发表于2013-06-27

“片中关于钱的焦虑非常真切,对于每个人物的经济状况非常敏感,毫不回避,但也不夸张,如实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在校园引起的变化。”

上一页|1|2|3|下一页
/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