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创造条件让土地财政渐成历史

发表于2013-05-29

近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发布的课题报告《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称,应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改革建设用地供地方式,其中还提到地方政府卖地收入应归中央等建议。

发表于2013-05-29

报告认为应放弃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思路。但是,若是将城镇化与大幅扩大城镇建设用地等同起来,无疑不值得提倡。

发表于2013-05-29

毕竟,中国过去十几年“摊大饼”式城市化,已制造了大量缺乏人气的新城区。

发表于2013-05-29

当前大多数“新城区”是建立在征用农地、占用耕地的基础上。

发表于2013-05-29

目前尽管中国城市地区还有大量“褐色土地”,即老城区或工业区等已经开发过的土地,存在重新开发和利用的巨大潜力,但开发这些土地的成本可能比较高,不仅拆迁和整平的成本远高于耕地,其土地产权使用人的博弈能力也大。

发表于2013-05-29

而作为耕地主人的农民却缺乏对称筹码参与征地博弈,更多是被动接受补偿款;农地较低的征地补偿以及三通一平成本,使城市管理者乐于“绿地开发”。

发表于2013-05-29

何况,至少目前而言,开发老城区的土地,提高新城区的利用率,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化的需求。

发表于2013-05-29

其实,城镇化的关键不是搞建设,而是吸引农民进城就业,而这靠的是提供更多的就业以及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以及政府职能的公共服务化转型。

发表于2013-05-29

否则,若把城镇化理解为土地开发和建设,土地使用效率,城市单位公里土地的产出势将持续下降,城市运营成本将倍增,城市对劳动力和资本吸引力将下降,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发表于2013-05-29

如目前上海单位平方公里产出率位居全国规模以上城市20名以外,北京更是位于百位之外等,都警示城镇化的成功是对要素资源的聚集和优化配置效应,而非是基于土地开发的资源堆积。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