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保流动性,还是保房地产?

发表于2013-07-10

这一次银行间流动性骤然紧张,绝不是因为整体的流动性短缺。只要稍微看一下前五个月的货币数据就可知道,无论是社会融资总量还是M2,别说支撑现有的经济增幅,即使让GDP增速达到8.5%也是绰绰有余。

发表于2013-07-10

6月10日的审计报告中提到,在18个省会和直辖市当中,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可是倘若土地净收入连支付债务的利息都不够,怎么办?只有想方设法借钱,借新还旧。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土地抵押贷款。

据全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黄小虎研究员调查,在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的投入来源中,卖地收入占30%,土地抵押贷款占60%,而财政收入只占10%。他说,以土地作为抵押物寻求贷款,找不到法理依据,但各地都这么做。


发表于2013-07-10

2011年以来,银监会清理地方债务平台的放贷情况,严格限制土地抵押贷款。于是地方政府不得不开辟更多资金渠道,为此愿意付出8%乃至10%的利息成本。其中一个主要来源便是各类理财和信托产品。这也是自2011年以来全国理财产品突然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表于2013-07-10

这些数量庞大的影子银行资金流向了哪里?2012年四季度以来,很多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达到8%甚至10%,个别产品高达12%。而在中国,能同时满足支撑远高于银行3年期以上的利率,并且几乎无止境地吸纳动辄以10万亿计的资金这两个条件的,就只有房地产和地方债务平台这两个池子了。因此笔者估计,有相当一部分理财资金辗转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平台。

发表于2013-07-10

厘清资金流向之后,让我们回到开头谈到的“钱荒”。假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用五花八门的理财及信托产品装扮后,拐几道弯,很大部分流入了房地产市场和地方债务平台,在这种局面下,央行给头寸紧张的大银行注入流动性,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稍微喘口气,这些资金终究还是会流向上述两个回报更高的池子。

发表于2013-09-14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