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政府应介入烂尾楼的“重生”

发表于2009-08-12
山顶花园、圣贤山庄、嘉路华,这可以算得上是中山城区最牛的3栋烂尾楼:楼龄都将近十年,所处位置皆是“寸土寸金”,当初都计划打造成地标性建筑。因为种种原因,这三栋烂尾楼在相近的年代被开发商抛弃,经历了十余年的风吹日晒。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这三栋烂尾楼先后传出将盘活的消息,尽管获得新生的途径有所不同。(《南方日报》近日报道)

   或由于市场定位失误,或因为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或涉及经济纠纷等等,烂尾楼形成的原因五花八门,自然,解决的方法也各有不同。从报道来看,中山市此次烂尾楼集中“重生”的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因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银根松动盘活,二是旧城改造,产业发展带动楼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经济因素。在我看来,作为城市的疮疤,烂尾楼不仅有碍市容,也浪费了资源,正因为这些公共利益因素,使得政府的直接介入具备了合法性基础。

   报道所称烂尾楼“集中重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山顶花园、圣贤山庄、嘉路华这几个楼盘都地处“寸土寸金”的地段。毫无疑问,因为土地供应趋紧,黄金商业区域的烂尾楼更易盘活。但是,对于一些地段不好、设计过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烂尾楼,恐怕只依靠拍卖转让、追加投资、寻找合作者等“市场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此外,在许多烂尾楼案例中,许多投资商本就实力不够,在开发过程中,带着侥幸和炒作的心理,一遇宏观调控,资金玩不转,停工后无力续建。这些楼盘,难道就令其无限期地烂下去吗?在这个时候,政府的直接干预也必不可少。

   烂尾楼之称源于1993年间的海南地产泡沫,而海南省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借鉴的。以海口市为例,为了加快处置积压的房地产,当地政府对积压的烂尾楼进行了重新摸底,并且,对各个烂尾楼逐一进行了拍照、登记和重新评估、核算。然后,对不同的烂尾项目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对有利用价值的烂尾楼项目采用政府收购、压缩面积、改变性质等多种以政府主导的方式来进行处置,许多烂尾楼变身为学校、医院、绿地等公共设施,而另一些则被建成了解困房、安置房等。另一方面,对一些久拖而没有处置、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烂尾楼,采取爆破或其它方式进行拆除,这就是“以炸促建”。在这一政策实施后,一些“消失”了的烂尾楼产权人,也开始与政府联系和沟通,主动处理烂尾楼。

   可以说,政府重视是解决烂尾楼问题的关键。这种重视,不仅仅是指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有时候,还包括必要的强制手段。当然,对烂尾楼的处理,最根本的是预防烂尾楼的出现。站在政府的角度,作为监管者,政府应严格把关,避免资质不良的投资者进入房地产行业。对于那些久建不完工的开发商,应该列入“不受欢迎名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此类企业开发新项目,应不予立项,不予规划许可,国土部门也不批给其土地。不过,有一点应该强调,烂尾搂最终价值的实现,还是由市场决定。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