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房地产是什么都不缺就缺价值观

发表于2009-12-02

经过09年这一役,房地产产业的利与弊,价值点与破坏点以及房地产市场背后的那只有形的手其实已经被看的越来越真切了。放还是收?是做GDP工具,还是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稀缺国家的民生必需品?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上越来越清晰,在价值观上越来越冲突,但平衡点却越来越迷糊了。

到今天已经没有人否认房地产是宏观经济复苏的急先锋了。在前三季度的国家宏观经济数据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占到了11.5%,达到了十年来的最高峰值。这个数据背后的事实是大多数人排斥高房价(原因不是仇富而是实在无法承受),但大多数城市的税收、财政收入非常需要高房价动力下的“房地产”。

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大多数对此进行了“辩护”,并从经济学原理上解释了其“合理性”。最近在深圳召开的“2009中国地产年会”上,“通胀未来一年内不会出现”、“短期内没理由打压房地产”、“城市化让长期大牛市不可阻挡”、“房地产是拉动经济很好的一匹马”、“五年内,房价还要翻番”、“三年内投资都安全”。。。。。几乎是众多经济学“牛人”的主要观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地方官员们(特别是城市市长)在偶尔表露的有关房地产市场观点的“只言片语”中基本上也是“房价由市场决定”。近日,部分城市在市场上关于优惠政策是否取消的讨论甚嚣尘上之时,也赶紧在第一时间“稳定人心”,将多个国家部委去年9月份出台的有关房地产的优惠政策直接宣布续期到明年底。在这些热闹的背后,有一个事实没能被公众忽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有关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在深圳,《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提出的“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14万套,建筑面积约770万平方米的目标,目前,无论是安排建设的项目中,还是已竣工的项目,均为“寥寥”。

房地产市场的真相似乎已经清楚不过了。那些大多北居首都,有很好教育背景的经济学家们能错吗?作为原理派和数据派的宏观经济研究人以经济学原理为依据,以目前发生的事实为准绳,推论出一个一般意义的结论,好像没错。地方政府错了吗?在“保八”、“保十”、“保十二”的任务下,不扩大投资行吗?一切似乎都好像是在合理逻辑下说话和做事。

可是,如果放大思维和利益的格局,有关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关键点仍然需要持续追问。

高房价难道真的是市场作用的结果吗?土地出让的规模与节点、土地开发周期的管理、开发项目的自有资本金比例、销售环节的管理、置业者首付门槛、房贷利率、营业与交易契税等等诸多能给市场以深刻影响的因素决定权难道在市场?如果是,为什么这些政策总是要以“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保持房地产价格不大起大落”的理由进行变化呢?如果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何唯恐市场“军心不稳”提前以续期政策作保为“高房价”护航呢?深圳房价在过去八个月内,垂直提升90%,大多数个盘每平方米以2000—13000元的幅度上涨难道是基于简单的市场规则吗?

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被看成了一种解决经济问题的“工具”,可它留下的社会问题由谁来解决?高房价产生的资产泡沫、高房价扩大的贫富悬殊、高房价派生的民生难题、高房价利益驱动的房地产市场对政策的习惯性依赖、高房价对社会商业价值观的影响和破坏、高房价对越来越艰难的“扩大消费”的阻碍、高房价让地方政府产生的土地财政和房产税收的依靠。。。。。。

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官员的表态让公众后背发凉。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专业说错了话,而是因为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在这种态度主导下提出的解决方案。回到一个基本命题:一些地方政府要的GDP和公众要的GDP是一个意思吗?我们要高速增长的目的就是增长本身吗?房地产经济和房地产公众利益两者之间真的没有调和点吗?

说的直白点,房地产是不错,房地产也没错,只是它缺少“价值观”。它的题中应有之义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