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广西交通厅十年人均分3套低价福利房 转手赚7倍

发表于2013-05-15

根据“通发园小区预交款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房款是在两年间分9次缴齐的。

分配方案完全是公务员式的——按级别定大小,同级靠抽签。110套、200平方米的双拼别墅是科级和工勤职工的;一百余名处级干部能参与略大一点220平方米房的抽签;剩下25套紧挨景观带、40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则留给了厅级。2004年8月,通发园正式开工,机关服务中心发文通知大家将第二笔预交款打给“交通厅机关修建队”。

发表于2013-05-15

彼时,用来修建通发园的近200亩土地并非广西交通厅的,而是属于交通系统内的上市公司“五洲交通(4.45,0.03,0.68%)”(股票代码:600368)。1998年“五洲交通”拿到地后,投资千万元把生地做成了熟地,而后一直搁置到2003年才在年报中提及合作开发之意。

发表于2013-05-15

2005年2月,“五洲交通”披露了合作方——广西交通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下简称交通地产)。前者出地,后者出钱;前者收回作价的土地款后,项目盈亏五五分担。公告没有忘记提示这是一场关联交易——作为一家以“过路费”为主要赢利来源的上市公司,“五洲交通”当年的第一大股东“广西高速公路管理局”,是直属于广西交通厅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交通地产当年也还没改制,是一家交通厅下属的国有企业。

发表于2013-05-15

合作开发在房地产业司空见惯,只是,这一次合作建成的商品别墅却悉数低价卖给了共同上级主管单位的两百余名职工。

最具戏剧性的是,2006年底,出地的五洲交通宣布终止通发园小区项目。公告将通发园项目描述得颇为惨淡:该地块地理位置较偏,即使在未来几年内,该地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销售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项目未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竣工,导致建设成本加大,给项目赢利带来较大的风险

发表于2013-05-15

“当时样板房已经建好了,集资款交得差不多了。”上述交通厅职工觉得公告写得让人啼笑皆非。按照最便宜的41万元/套计算,五洲交通退出之时,集资款应该已经到位至少8000万元。

发表于2013-05-15

从账面上看,“五洲交通”似乎没有亏钱。通发园项目终止后,交通地产支付了两千万元的土地款,这是照着合作伊始每亩11万元的评估价计算出来的。五洲交通声称可从该项目中获利915万元,年利润率近10%。看起来,这笔赢利应该是用两千多万元的土地款减去一千多万的土地平整费得到的,至于当年拿地时五洲交通花了多少钱,则无从得知。

发表于2013-05-15

2008年,通发园正式落成,并为每位参与购房的职工办理了房产证和土地证。南方周末记者在南宁国土局随意查询了其中一套别墅的“土地登记卡”,2008年2月25日办理分割土地证后的三天,这套别墅已经经过“买卖变更”更换了一次权利人,2010年5月再次“买卖变更”。

发表于2013-05-15

尽管不受产权限制、买卖交易尚算活跃,这片公务员别墅群落成5年后,人气依然不旺。2013年4月21日,星期日,小区内的装修工人明显多过业主,八成别墅仍然保留着刚刚交房时的模样,没有装修。

发表于2013-05-15

关于通发园别墅,广西交通厅机关服务中心主任邱重坚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是五洲交通和广西交通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也不只是我们交通厅的职工购买了,交通系统也有很多人买了这个小区的别墅”。

发表于2013-05-15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