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房价到底能不能降下来?

发表于2010-01-05
 最近,国务院开会研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引起普遍关注。对此市场的反应冷热不一。比如我所在的广州,豪宅闻讯大涨大卖,而且越涨越大卖,不知是抢末班车还是反向操作。另外,地块拍卖仍旧进行,不过多了些犹疑的影子。舆论(迎合民意较多)则有欢欣鼓舞者,认为这一德政终将救民于水火。

    那么,房价到底能降下来吗?

    这个问题,可以分成几问:是哪里的房价?其次要问,是降涨速还是降绝对值?其三要问,是何时开始降,能降多少?这个问题待有机会细细讨论。但首先要明确,房价的涨落,是供求关系与价格预期的反应。前者基本属于传统经济认识范畴,就是住房需求决定房价;后者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尤其是金融体系发达之后,由投资所带来的“炒作”行为中对房价走势的反应,这一预期直接地不由前述供求关系决定,而由整体市场的投资(投机)氛围决定。

    现在来看,中国的房价更多地要看价格预期。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房价不是其使用价值的真实反应。第一请看看买房的都是哪些人、买房为何?答曰是投资客为主,为了炒房赚钱。第二我们到各处已经新楼盘看看,真正入住率到底高不高?不高。第三我们看看,房屋租售价格比到底怎样?现在一线城市租售比已经远远超过合理范围(1:200~1:300),就是说买了房不可能靠出租维持月供。所以买家赚钱的希望只有一条路:等下家接手。下家同样只有等着下下家接手。如此推演下去,所有人的希望都压在“未来”,而且越押越远。

    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方面,由于分税制,再加以中央政府“有为”的冲动迫切需要本钱,向地方收入的手伸得更长、更频繁了,地方政府缺钱,手中无粮,心里慌慌,卖地成了最直接、最快捷的来钱渠道。直接推动房价成本屡屡攀高。二是政府政绩追求上,GDP仍然是指挥棒,房地产业牵涉多个行业,影响数以十万百万计的人就业,对GDP的贡献巨大,对社会就业及和谐稳定重要影响,政府对这个产业除了帮助、顺从,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余地。三是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性,管理外紧内松,在金融危机影响、别的国家资产价格急跌、投资钱景晦暗不明的背景下,他们很自然、也很容易来到中国这个资产价格总体上被低估、且宏观经济良好的中国来寻求机会。四是居民方面,近年来收入增长,手中余钱渐多。且目前国内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直接投资实业容易赔本,放在银行又吃了通胀、低利率的双重亏,只好把钱放到投机性领域。

    总体来看,前三个原因是主导性的,最后一个原因是被动、附从性的。所以相应地,如果要房价降下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卖地“找钱”的无奈与冲动。

    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有相应调整。

    三是对外资的监管防范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是国内营商环境要好转,让人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

    要达到第一个条件,需要中央政府适当节制积极财政政策。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初这样做是没错的,但现在看来似乎(我也不敢断定)应该进一步做些收缩。前段时间新闻报道中央财政还有2万亿等着突击花完,这证明中央筹的钱太多了。因为社会总资本大体是稳定的,所以中央财政拿的钱多就意味着地方财政以及民间资本的减少。这里我只提适当节制财政政策,而不提缩紧银根(货币政策调整),是因为中央不需要那么多钱来实施主动的经济投资了,但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要让他更活跃一些,充当更重要的角色。中央现在的任务是给政策,让社会民间资本(当然也有国有资本)更加活跃、有序地发展。当然我们能感觉到,中央对于经济企稳向好的走势到底不确定还是有顾虑的,这个顾虑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财政直接投资的效率历来要低过市场资本。因为它的投资首先强调的是速度,而不是效益,所以往往导致为投资而投资,产生质量比较低甚至无效的GDP。比如我们看到不少地方拿了钱重复修路、栽树,而不是把钱拿来改善民生、引导产业升级,这就是典型的无效GDP。我们到底是要低效、甚至无效的GDP还是真正有效的GDP?这个问题很抽象。具体来举个例子,比如1000万元,既可以修1公里左右的高架桥,能够给大约100个农民工提供30天左右的工作机会(这个算法不一定准,各地差别也很大,这里只打个比方),也可以带给100个农民去做果树种植(昨天的新闻联播就报道了湖南地方村镇银行为农民工创业贷款的例子),或者还能帮助一个企业实行技改,但是政府的选择往往是修路。因为这样最省事,GDP也实实在在增长了,对上对下似乎好交代。但实际上这100个农民赚了20天的工资,就没活干了。这是效率最低的。我们要摒弃,一定要舍得下决心。那种依赖房地产(这里我不反对改善铁路、高速公路的投资)来支撑GDP的做法,其实是低效的。

    要达到第二个条件,确实需要从政治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进行完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几年了,继续解放思想也一直在喊,但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落实、真正地实行。我们当然理解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必要性,但同样要看到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调结构的机遇性,还要看到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保民生、保稳定的根本重要性。我们讲化“危”为“机”,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应对、战胜经济危机的过程贯彻为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贯彻为改善民生的过程、贯彻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但现在来看,房地产在支撑GDP企稳的过程中发挥了太大的作用,不可避免地挤占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机会、挤占了改善民生的机会、挤占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机会。但现在来看,GDP的“量”是上来了,但“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里就有必要反思一下现行的体制机制制度。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机制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首先在“以人为本”上,应该是以“民”为本,为老百姓谋福利,而不是眼睛瞅着统计表夸夸其谈。我觉得中国要在世界上有地位,不是光看GDP绝对值,而是要看我们的创新能力、在重要事务上的游戏规则制定影响力、在重要资源上的议价能力,在军事上的威慑力。同样,一个地方领导要让上上下下觉得有魄力、有能力,不是光看他把GDP的数字扩大了多少,而是要看他干了几件对当地长远发展有深远促进的事,看他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多少好处,看他个人的品德以及对当地党风政风民风的塑造。现在老百姓觉得房价贵、买不起,怨声载道,这个问题就不光是经济问题了,而是社会领域的问题了,更进一步说,是政治问题了。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能推给“市场经济”来解决。从现在经适房、限价房常常遭受舆论批评来看,证明有些工作还是做的不够细,给人抓住了把柄,比如户型设计、资格认定等方面,最近北京、武汉等地方都出了事,这背后的漏洞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应该改进。让民生问题在政绩考核中占更大比例,让民众意见在政绩考核中有更大发言权。而不是走过场、作秀。
    要达到第三个条件,就需要严格监管、把好关口。我们国家的资产价格跟国外相比,确实是严重低估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升值有其合理性),所以外资难免跑进来圆发财梦。楼市、股市都有这样的情况。我们改革开放30年了,有成绩、也有教训,其中教训之一就是有些资产过于贱卖了,在股份制改革中是如此,在招商引资中也是如此。我们当然不要闭关锁国,但发展起来的中国要更好、更稳地向前发展,就必须用平等、自信的态度去跟别人打交道。人家欧美发达国家对我们挥舞贸易大棒,我们有说过人家是保守闭关吗?在国家利益上,这一点很清楚,我们不用为了某些可能本身是发达国家编造出来的所谓“道义”“价值”去为他们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坑蒙拐骗的口是心非去买单。我们坚决不做“人傻钱多”,要做精明的有钱人。

    要达到第四个条件,就需要社会大众团结起来,看清形势。我们前面说到了,房价的走高,是依靠“预期”来支撑的,说穿了,就是今天在赚明天、后天、大后天的钱,就是透支未来。这样做的其实是饮鸩止渴。其危害,一是掏空了前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劳动成果。现在“80后”的父辈、乃至祖父辈的劳动成果一下子被掏空了,几代人辛辛苦苦的血汗钱一下子就换了几块砖瓦。二是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房地产商是绝对的赢家,而且是吃人不吐骨头的“大鳄”,他们的钱来的太容易、太暴利,这样一小撮人把整个社会的资本掏去了大半。还有比这不公平的吗?三是挤占了社会投资。对那些有点余钱的人来说,炒房比别的行业都挣钱,大家都来挣这个钱,资本都投入到这个领域,去赚未来的钱,就没人有心思去干实业了。四是压抑了社会消费。对普罗大众,辛辛苦苦做房奴,哪里还敢消费呢?相关的行业自然也就繁荣不起来。五是搞坏了社会风气、世风日下。电视剧《蜗居》反映的很真实,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有人会说,不搞房地产,别的就能搞起来吗?这里我想到了葛优给神州行做广告时的那句话:“我看行!”“死了张屠户,就吃连毛猪”的想法是肤浅的,也是极其幼稚的。所以我奉劝那些炒房的:小心到顶!世界充满了辩证法,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价格走势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忘了美国此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更不要以为这个离我们很遥远或者于我们绝缘。

    说了这些,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其实这个答案无法由哪一两个个人来给,只有前面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干系者把这道题答好了,答案才会浮出水面。

发表于2010-02-26
不顶不行 is5shfddz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