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你愿意接受以房养老模式吗?

发表于2006-02-17
中美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看过,这个故事不长,但却反映了两个老太太不同的生活态度。据说这个故事的广泛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按揭买房的步伐(所以我估计是银行的人编出来的,呵呵),而说到以房养老,我们一般能想到的就是年轻时买上几套房,年老时靠收房租来作为生活补贴。 02年起很多媒体都非常推崇这种理财新方法,大家
广泛接受这一养老思路的同时,也间接导致了炒房风气的盛行。因为这种方法,除了本身的自住需求外,还要有多余的房子作为出租,越多越好。现在,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即将在国内试点,这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俗称“倒按揭”。

 什么是倒按揭?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年60岁,拥有一套价值70万元的住房,没有继承人或者不想让别人继承,那么你可以从相关机构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生活费,比如2000元,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在你去世后,这套房子就归那家机构所有。

 倒按揭这种方法最初在荷兰出现,盛行于拥有大量“房子富翁,现金穷人”的美国,这两年这一模式的发展速度尤其迅猛。 现在,美国不少老年人申请了“倒按揭”,把自己的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多了几千美元收入,这样她就可以潇洒地到各地去旅游。而银行则要一直等到她去世后,才会收回这套住房……

 很明显,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安享晚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习惯,多数人一生的生活方式是: 年轻时将毕生的积蓄投入到房产上,到了晚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此时,所剩现金往往已经不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一个小孩要养四个老人,即便是子女孝顺,“养儿防老”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难免不佳。所以现今社会,一般的工薪阶层一方面要准备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用于购房,另一方面又要拿出十几万用于晚年的养老,两者往往难以得兼,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生活压力大,承受不起。

 活人岂能让房子憋死? 一种新的思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生活理念的改变。“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以房养老的目标是“死后的钱生前用”。理念是“财产为人服务,而非人为财产服务” 。在这种思路下,以往那些不敢消费而又略有薄财的人也可放心大胆地购买住房,再用住房来养老,做到居住、养老两不误。年轻时拚世界,年老时可以提前支
取该房屋的销售款,从而可以放心无忧潇潇洒洒地生活。

 不过,目前这一方式的实施起来还有许多难度,它涉及到政府担保、房产评估、抵押贷款、房屋维护、房屋拍卖转让、贬值保险、长期看护险等众多领域。其中,最矛盾的一点就是人的生死难以确定,谁知道明天是生还是死?这一点就足以让保险公司的精算师们头痛不已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理想化,不具有普遍意义。

 另外,除了那些独居、缺乏子女照顾、没有稳定生活经济来源或子女较为富裕、开通的,以及子女在国外的空巢老人的老人外,在我周围,目前能接受这种以房养老的只有极少部分家庭,主要还是观念问题。从国人的传统习惯来看,中国人热衷将财产留给子女,同时许多老人还担心如果将住房抵押,子女很可能就不肯照顾他们了,因此不愿用放弃亲情和关
爱的代价来换取现金。同时这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也容易引起老人与其子女之间关于赡养、遗产继承等方面的争议,子女往往很难在感情上接受老人的遗产变成银行或保险公司财产的现实,生前死后闹纠纷的事情,想来也许不可避免。

 尽管如此,房地产界和金融界对它的面世仍然抱有期待,寄望于它能成为目前养老体系的一个补充.南京某单位曾公开推出这一举措。去年,建设部委托太平洋保险公司进行了此课题的调研,现在已经进入了实施试点阶段,因此,虽然有保险业人士声称"在中国,估计10年后才是该产品市场真正的成熟期"。但这毕竟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许不久的将
来,这也将成为一个市场主流。

 房子在中国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人穷尽一生,可能也只是某一套房子的奴隶,或许,不做空有房子的负翁,让我们的房子物尽其用,会让天堂里的我们更加没有遗憾?

 那么,你会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养老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