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利率政策对房价影响是中性的

发表于2009-12-01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目前各地房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仍高于普通居民支付能力,激活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还在于房价的合理定位。

对中国人来说,房产投资是一个很容易被“神话”的品种。中国人多、城市化率低,于是很容易形成“刚性需求”的假设。金融危机正在“深度发作”期初始,在全社会并没有完全感受到实际收入流(不包括财产性收入的月收入流)的明显衰竭势头,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会构成一种“房价很快反弹”的错觉。

纵览世界诸国的房地产波动历史,几乎没有出现过在“向下经济周期”的V形反转的,即使出现也不过成就了“反弹时期的套牢盘”(例如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同时也没有出现通过货币政策可以阻止房价下调的。这里面的机制很简单:房地产按揭其实对应的是弗里德曼式的持久收入假说(一生的收入流),而不是凯恩斯式的当期收入流。也就是说,政府减免些税,或者调低利率制造当期收入流的繁荣(按揭成本变低)并不十分有效。

如果民众觉得在持久收入流面前房价还是很高,那么他们依然会放弃购买。他们会认为,当下的降息仅仅是一个“当期举动”,没有长远性。因为房地产按揭年限比较长(至少15年以上),在未来消费者肯定会遭遇到一个“升息周期”,于是从长远看,利率的变动对于房价的影响是很轻微的。对房价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家庭的财务平衡方程——即家庭的每月持久收入流能否匹配按揭支出流。

2002年到2007年,中国民众整体收入流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这一爆发性的增长造成“过度乐观”并最终“透支”在房价上面,现在当民众看清楚其整体收入流不会像过去那样增长,这种“悲观”最终将“支付”于房地产未来价格上。这是一个亘古的“起落定律”,即使有一些富裕人群手握资金,但由于“民众收入流永恒增长”基础的丧失,他们也不敢随便“入局”炒作房产。这也意味着即使“二套房”解禁也不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反转。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