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60年人居变化 难以抹去的地产记忆

发表于2009-10-26
房子,自古就是安身立命之所,也与我们的生活最息息相关。6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斗室里,到现在一人独享20多平方米的居室面积……且听普通市民讲述关于房子的故事。

1978年前租住公房

特点:条件简陋,居住拥挤讲述人:郑州市民王先生讲述地点:防空兵学院招待所门前我是地地道道的老郑州,出生在郑州,长在郑州,今年已经56岁,亲身感受了郑州人居的巨大变化。

在我的记忆中,10岁以前,我家里没有房子,一直租房住。我的父母都是单位职工,妈妈在国棉五厂上班,父亲在蔬菜公司上班。但那时,父母的单位都没有房子,我们一家5口人挤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很破旧,每逢下大雨,屋顶就会漏水,这时大人就会用脸盆、水桶接雨水。平房不带厕所,白天上厕所都得去公厕,晚上则使用夜壶。那时候太小,很多事情现在记不清了,光记得成天吃不饱饭,肚子饿。别看父亲在蔬菜公司上班,但那个年代家里也吃不饱饭,没饭吃时,家里还吃过酒糟。这种日子现在想想都让人伤心难过。

改革开放以后,家里生活渐渐好起来。1978年,家里终于分到了一套20多平方米的公房,面积虽然小了点,但总算有了自己的房子。

80年代福利分房

特点:房小、条件和环境差讲述人:郑州市民刘先生讲述地点:碧沙岗公园1982年,我成家时,单位分给我一间不到13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房间里除了放一张床、一个大衣柜、一张书桌外,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整层共用一间水房,要“方便”还得到楼下百米外的公厕去。煮饭时各家都在房间外面放一个蜂窝煤炉子,下了班,各自便在楼道里点火做饭,那是真正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在这个房子里我住了近3年,1985年,职工们搬进了新居,我也分到一套近50平方米、带厨房和卫生间的住房。在搬进新房的那一刻,我一想到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住以前那样的筒子楼了,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这套房子我一直住到1999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祖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家现在的面积有120多平方米。近几年来,几乎每位职工家里都配备了齐全的家用电器,有的职工还买了面积较大的商品房和私家车。如此大的变化,在30年前恐怕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90年代集资建房

特点:房子面积增大讲述人:马先生

讲述地点:医学院立交桥我是1982年成的家,成家时爱人单位分到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虽然有点小,但比起原先和父母挤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也算是改善了不少。这套婚房一直住到1991年。

在我和爱人的婚姻进入第十个年头时,我所在的单位集资买房,当时凑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套只有居住使用权的集资房,面积将近有100平方米,当时“鸟枪换炮”的感觉现在记忆犹新,搬进宽敞明亮的三居室,心里别提有多美!1998年,单位房改,这套房顺理成章地转到了我个人名下。这套房子我和爱人一直住到现在。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