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部长的土地观与总理的产业转型看土地困局

发表于2009-12-01
据报道:总理11月28日到上海、江苏考察工作,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进行调研。他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经济结构问题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难题,需求结构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而出口更多的是依赖低附加值的产品;产业结构过度依赖工业特别是耗费能源资源的重工业,高科技发展乏力,由于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导致的缺乏研发热情;等等这一切难题困扰着我们。中小制造业的危机先于全球金融危机,落后的生产方式早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日前在中央党校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省部级研讨班上说: 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这个两难命题,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土地管理需要我们把“前门”开得大大的,“后门”堵得严严的,对违法违规问题绝不手软
   当前,土地利用矛盾突出: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地、燃料与粮食争地、住房与庄稼争地;…………
   徐部长提出:首先如何上下联动、左右互动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做出决定要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说小产权房的问题,高尔夫球场的问题,都事关重大,而且面还在扩大,量还在增加,处理难度很大。可以说我国目前的一些重大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土地管理制度有关,现行土地管理制度逐渐逼近了重大变革的临界点,需要统筹考虑加快推进。
   其次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参与宏观调控。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是在2004年局部经济过热时提出来的,但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调控工具、传导机制、配套政策到底怎么设计,土地调控如何与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配套协调,真正通过土地供应的总量、布局、结构、时序,对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事业建设进行调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总理的嘱托和部长的担心都是有的放矢的。农地流转腾退的土地主要用于工业商业建设也是应有之义。土地供应困局远远不止房地产开发,而经济建设依赖土地的局面需要一定时日才能改观。
   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中央财政在科技上的投入,97年全国财政支出29557.49亿元,科学技术支出999.99亿元,占比3.38%;08年全国财政支出的36319.92亿,用于科学技术方面1163.29亿,占比3.2%。当然,仅仅依靠中央财政的投入是微薄的,主要来自于社会资金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所以希望产业转型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向高科技转型,对于我们的目前现状更是艰难的。
   土地问题,18亿亩耕地红线一直在边缘,突破的担心恐怕不是多余的。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转移到中西部也需要一定的时日,但是这样的产业转型是必须要做的。东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中西部则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生产力。
   
   如果说农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不支持房地产开发,那么在城市规划的范畴利用土地是唯一现实的考虑。这样形成的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局面也很难改观。有限的供应面对的是商品房保障房几种形式的开发,土地供应仅仅依靠查处囤地和加快开发节奏远远不够。
   保障房与商品房孰轻孰重确实是要考虑的。顾此失彼,最终的结果也可能是全部丢弃。这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发表于2009-12-07
不顶不行 l*6w+c!''e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