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说实在的 现在的楼市营销花样频出却了无新意

发表于2013-05-30

最近一段时间,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甚至拓展到三线重点城市,爆发“地王”频现潮或上演房企抢地大战,往年该时段还算罕事,而蛇年却成了常态。

发表于2013-05-30

据不完全统计,从5月20日至26日共7天,包括万科、绿地、佳兆业、越秀、北京城建、招商、金科、复地、旭辉、宝龙、华南城、华发等中大型企业均有拿地记录,有的不止一块,甚至多家收揽“地王”项目。

发表于2013-05-30

然而,让笔者感觉有些奇怪的是,以往楼市调控趋紧后,土地市场一般都会进入蛰伏期,而蛇年恰恰相反。自新“国五条”及其细则相机出台后,相关地方都也出台了地方版,还有国家高层近期重述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而以北京为首的楼市,住宅成交量首先发生逆转,连续两月下滑,幅度高达80%。但与此相反的是,土地市场却更加活泛,房企抢地热的底气源于何处?

发表于2013-05-30

以笔者的观察,原因有二。其一,由于M2的不断增长,货币超发论已被证实,伴随自2012年末起始的楼市疯狂,一直延续至今,房企大量出货,未来销售吃紧,需要不断进行土地储备,以求未来“食粮”充足。

发表于2013-05-30

房企的“良苦用心”都是“有目共睹”的,但大家都是为了“利益”二字,以赚钱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对于商人来书自然无可厚非。

发表于2013-05-30

所以,在楼市调控高压下,唯独北京还有震动频率,从副市长签字门槛到拒发众多品牌房企的旗下项目的预售证,看似是调控政策的严厉,实际上还是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强烈干预,就是封堵政策,根本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楼市,导致中国楼市一直无法脱去“政策市”的外衣,也很难判定楼市是否健康。

发表于2013-05-30

在楼市调控方面,其他城市的不声不响,却给民众酿造一个看涨和未来紧张的错觉,地方上默默地制造GDP,缓和捉襟见肘的地方财税,而在对待民生导向上的热情早已缩水,这样的矛盾愈积愈深,何时才能理性化解,唯有等待。

发表于2013-05-30

国内多数房企在土地市场 “旗开得胜”早已屡见不鲜,而左手出货右手存粮的相互交替,预示着更多的房企有了把控市场的能力,从万科出海到其他品牌的相继走向国际化征途,聪明的中国房企也从国内竞争走到国际舞台,以商会的模式迈向国际化,规避单打独斗,用大家的智慧去挑战国情、观念和风险的不同。

发表于2013-05-30

就算房企们能给国外城市一个承诺,不会造就当地房价大涨,但从背后思考,出海的目的地多数还是华人聚集的地方,以早期业界流传的“到国外还是把房子卖给华人”的看法正中要害。

发表于2013-05-30

也就在此当口上,深圳豪宅楼市开出了一味营销“新药”:看房需验资金证明。此手法就区别了以往的大众热情,如今的豪宅有了资金门槛。从30万、80万到500万的资金门槛,也就是预示未来豪宅的稀缺性,从另一方面说,这样的产品并非一般人所能支付得起,也就利用筛子去筛选房子的新主人。此类手法虽然是稀缺营销,但带有嫌贫爱富的嫌疑。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