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家痛得要喊爹妈,他只看到“心理落差”

发表于2009-12-10
12月10日的中青报“青年话题”刊出一篇奇文,题目叫《买不起房有那么重要吗》。文中提出,“买不起房子”成为很多青年人的共鸣,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青年人买得起房,另一部分买不起,造成了心理落差。但归根结底,在大中城市能够上网的这些年轻人,仍是高端中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比起8亿农民和农民工来说已经是享受了。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把“买不起房”当做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错误的判断,“中国的问题和社会矛盾不在于那些网络上叱咤风云的城市小年轻,而是在农田里默默忍受的那些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人”。

如果分开来看这篇文章中的内容,不能不说有不少观点颇有道理。比如,买不起房与买得起房的年轻人之间,确实存在着心理落差。中国也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城乡差距,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不高。甚至作者提出的,刚参加工作没几年买不起房很正常,大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等,笔者也都能表示同意。然而,作者却抓住某些表面现象大加批判,甚至故意玩障眼法和逻辑游戏,并且硬把可比性不强的东西拉到一起,就不能不得出荒谬、误导的结论了。

一些年轻人买不起房,与买得起房的年轻人有心理落差,是事实。可是,“买不起房子”成为很多青年人的共鸣,真的只是少数年轻人“女友因为自己没房而投入他人怀抱”,在“在网络上发泄发泄”,现实是“更有很多人买得起房”吗?前几天的社科院蓝皮书指出,中国85%的家庭买不起房,尽管这数字或许不够准确,但现在“买不起房”的人,在市民总数中所占比例之大,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除非他假装自己是盲人。“叫喊买不起房”的人,更不只是“在城市里搞低端工作的”。《蜗居》里面的海萍,复旦大学毕业,不知道有多“低端”?

作者为了证明青年人心理不健康,“不患寡而患不均”,还说政府提供的廉价房物业较差户型太小,地理位置也多偏僻,“小白领夫妻们还看不上呢”。笔者以为,如果作者不是无知的小学生,这绝对是昧着良心讲话。你以为经适房、限价房等,是谁想买就能买到的吗?前些天媒体报道,某市有205平米的经适房,普通市民能看上,买得起吗?当然,一些城市也有部分廉价房少人问津的情况,可那些偏僻的房子价格跟附近商品房差不了多少,住进去却要多付出很多生活成本,你愿去买吗?再有,那些“蚁族”们住的比经适房差得多,他们是宁愿住在城中村,在肮脏混乱的环境中生活,也不愿买偏僻的廉价房,拥有还算体面的居住条件?

为了使对“叫喊买不起房”者的指责更有力,作者还主动为农民和农民工代言,言下之意就是这些“高端”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可是,“城里人再穷也有三餐”,“农村人眼望黄土背朝天”,“青年人在外地打工一年,还不一定拿得到工资”,难道中国的农村人、农民工都吃不上饭,而城市里的年轻人是城市免费供给三餐吗?“农民倒是有一间砖瓦房,可惜产权还不是自己的,随时可能改为工业用地”,笔者想问,农民的房,会改为工业用地的多,还是不会随时改为工业用地的多,难道中国没有土地法规吗?以城郊为主的农民房被拆迁,原来的房主难道没有补偿,都要露宿吗?按照作者的说法,很多买不起房的年轻人,是毕业后留城的“农村娃”。去问问他们的父母吧,是觉得孩子可怜,还是会说他们“已经是享受了”!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别巨大,是个需要正视的事实。但是,“要缩小地区差距,扶植农村和中小城镇”,绝不意味着城市居民买不起房的问题,就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而只是一些小年轻有“心理落差”,“在网络上发泄发泄”而已。且不说早有论者指出,高房价严重制约着消费,影响了城市竞争力等,就是作者说的,多少城市年轻人的女友,“因为自己没房而投入他人怀抱”,难道还不是个严重的社会情况吗?作者以看人挑担的角度说风凉话,“城市小年轻不会去当农民,也不会回到落后的家乡去创业”,那么依作者之意,解决眼前现实问题的方法,是强送这些人上山下乡呢,还是让他们自然灭绝,让城市“优胜劣汰”,只留下那些“爹妈有积蓄”,甚至因为买得起房,能抢别人女友的“心理健康”者?或者,“买不起房”不重要,将有“心理落差”,整天“叫喊”“发泄”者送医院治疗,更重要得多?

 

上一页|1|
/1页